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提升城市品质、彰显城市文明,经济与管理学院组建垃圾分类暑期实践团,分别走进天津市南开区尚佳新苑、南开区二马路、仁恒海河广场社区,开展以“践行垃圾简分类,诠释美丽新时尚”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与社区居民携手共建美丽天津。本次社会实践以垃圾分类知识宣讲、垃圾分类知识竞答和现场模拟垃圾分类投放为主要内容,学校和社区联动,理论和实践结合,打好垃圾分类“攻坚战”。


为做好垃圾分类实践活动,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由副院长王磊牵头,学生工作办公室老师负责,学生党员、学生干部为骨干的40余人“团聚爱心,绿动天津”临时团支部实践服务团。为更好地服务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,提升团支部成员的专业性,在活动开展前,实践服务团围绕本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目的,以集中学习和自学的方式强化垃圾分类专业知识;为给社区居民提供更专业的指导,呈现更好的实践效果,制作了垃圾分类宣传册、制作宣传海报,针对老人和小孩群体特征分别制作了学习视频和PPT、制作调查问卷更好地了解居民需求。
在南开区尚佳新苑社区,实践团成员们为老年人和小孩分别定制了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“课堂”。针对少年儿童,实践团成员以动画方式切入,通过播放趣味小视频,PPT展示,教授垃圾分类拍手歌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,为他们讲述了垃圾对环境的危害,激发小朋友们的兴趣,引导他们正确进行垃圾分类。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特征,在宣讲过程中从普及垃圾分类的理念出发,让老年人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,同时,从老年人常接触的厨余垃圾出发,贴近他们的生活,让老年人群体更好的接受垃圾分类的理念,并且志愿参与垃圾分类。
在南开区南马路社区和仁恒海河广场党群服务中心,学院副院长王磊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了垃圾分类知识的宣讲,通过分类垃圾桶和现场宣传展板、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折页等材料,向社区民众讲解垃圾分类有关知识,帮助大家了解垃圾混放的危害、什么是垃圾分类、如何分类和处理等知识,并以生活中一些常见垃圾为例,帮助大家分清哪些是有害垃圾、餐厨垃圾、可回收垃圾、其他垃圾。
实践团成员针对不同社区居民的特征设计了竞答的题目,并在宣讲活动结束后,采用有奖知识竞答的方式,现场老人、小孩共30余位居民参加了活动。“废旧的灯泡是什么垃圾”“吃剩的大棒骨是什么垃圾”“用过的纸巾是什么垃圾”,一个个问题,一个个答案,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,既帮助社区居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弄清了不同垃圾的投放点,又巩固了理论宣讲的效果。在模拟投放场景中,实践团准备了四个垃圾桶,用颜色区别垃圾收集容器的分类,蓝色代表可回收垃圾,绿色代表厨余垃圾,红色代表有害垃圾,黑灰色代表其他垃圾。同时准备了几十种卡片模拟“垃圾”——易拉罐、纸箱、塑料、玻璃、金属、碱性电池、油瓶、布袋、过期药物等进行分类投放。本次活动不仅让居民在亲自动手参与中了解了垃圾分类的知识,更增强了大家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,为进一步深化垃圾分类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。居民谈到,“以前不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,现在知道了”“通过讲解觉得垃圾分类受益良多,很多东西可以回收利用”“觉得垃圾分类很有必要,尤其是夏天,不分类的垃圾混合在一起在楼的门口会有异味”、“大家以后应该注意垃圾要分类”。
本次垃圾分类暑期实践活动,通过校社联动的方式,把环保延伸到社区,逐步提高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活动的参与率,引导全民树立“践行垃圾分类”的观念,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。同时,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,深入基层,深入社区,为学生们提供锻炼的平台,为实现青山常在,绿水长流,空气长新贡献青春力量,助力美丽天津、美丽中国建设。